欢迎访问123查范文网!

当前位置: 123查范文网 > 教案 > 小学教案 >

支教教案小学数学(实用15篇)

时间:| 作者:翰墨

小学教案是教师编写的一份教学计划,用于指导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教学任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教案参考,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一

有关10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比较重要,它是10以上数的认识和10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本节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1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得数是10的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

10的组合和分成。

直观演示法。

学具,一盒乒乓球,10个一角硬币。

2、把10和其他几个数字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藏着10。(例如10个手指头;一盒乒乓球有十个;一元钱有10个一角等。

4、揭示课题:生活中有那么多10,今天我们就用10来分苹果。

出示课题:分苹果。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10个苹果,想把它分成两堆,该怎样分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分看。

(1)师生共同参与分苹果,例如1个和9个。看到这两堆苹果,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1+9=10/9+1=10)。

(2)还可以怎样分?同桌一起分一分,摆一摆,其中一同学把发现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找到的数学问题,并把问题呈现在黑板上。

(4)看到这些加法题,小朋友们能想到相应的减法题吗?开动脑筋,我们一起写一写。

2、小朋友还记得手指头游戏吗?老师出“1”,小朋友出?可以组成10?现在同桌互相考一考,玩一玩,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机灵,做的又对又快。

1、现在打开书本40页,我们来连一连。

(第1题: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2、爬台阶。

(1)同桌互相完整说一说,带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

(2)刚才你的同桌是怎样说的?

3、说一说,填一填。

(1)师:小朋友看到右边的表格没,你会填吗?

(2)同桌互相检查。

(3)你能用像“机灵狗爬台阶”这样的故事来说一说小猫钓鱼吗?回去向你的同学、爸爸妈妈说一说。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用的上吗?

练一练第2题。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并亲手将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10的加减法。

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和叙述。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二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三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6÷3=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15÷3=5(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9÷3=3(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四

: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减法的意义。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小黑板。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加数+加数=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24=19(人)。

女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

男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2.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234验算:20792079。

+8458451234。

2079123484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234验算:2471234。

987+987247。

247123498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五

2.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正确填写统计图.。

3.培养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并能对可能性做出判断和决策.。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分析统计图,对可能性做出判断和决策.。

每人一张条形统计图和正方形纸片.教师准备一张大张的条形统计图.。

一、引课.。

2.你用什么来布置我们的教室?

3.老师买回了一些气球,你们认为挂什么颜色的气球教室才最漂亮,为什么?

4.气球很漂亮,但是小朋友只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的气球,把它举起来.。

二、新授.。

活动一:讨论解决办法.。

1.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学生之间说)。

2.请各组派一个代表说说你们的解决办法.(指名说)。

3.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待会就请用你们用询问的方法进行统计.。

活动二.认识统计图.。

2.统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统计开始.。

活动三:分析统计图.。

1.请观察你的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说给你的组员听.(小组成员之间)。

2.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向全班汇报.。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活动四:统计全班情况.。

1.刚才我们统计了各小组的情况,下面让我们来统计全班的情况.。

2.请拿出小红纸,下面请同学分组上来贴.。

3.观察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谁勇敢,上来做小老师说给同学们听.。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4.通过刚才的统计,你知道我们班买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吗?

5.你能根据统计图猜猜班主任老师最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吗?为什么?

6.寻求答案.。

三.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布置家庭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六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小数的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1、小数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2、培养估算意识。

1、出示菜单:

(1)买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要多少元?

(2)买一份青菜和一份炒蛋,要多少元?

(3)一份肉片比一份炒蛋贵多少元?

(4)买一份饭,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共要多少元?

(5)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出示课本情境图。

(2)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列出算式。

(4)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邮资?

(5)探索计算方法。

1)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第二种:按不同单位分别相加。

第三种:列竖式计算。

(1)题:2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1)列式:12.4—1.6=(元)。

(2)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竖式)。

(3)交流计算方法、过程。

1)处理退位问题。

2)小数点对齐。反省自己在计算中是否注意到这些问题。

3)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小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有进位或退位)的方法,及计算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在解答过程中,要自我提醒必须注意的问题。

3、小黑板作业。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1题。(独立例竖式完成,提醒注意的问题。)。

2)选用作业。

1、列竖式计算。

2、可乐的单价是1.8元.

果汁的单价是10.5元.

(1)两种饮料各买一瓶,要多少元?

(2)买一瓶果汁比买一听可乐贵多少元?

(3)买2听可乐,一瓶果汁,15元够吗?

寄书。

一共需要多少元?

算式:1.6+12.4=(元)。

列竖式计算:

教学后记。

小学支教数学教案模板 篇七

一、教学对象:小学生。

二、教学目的:

通过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调动大家学习数学的兴趣,教会。

大家学好数学的适合自己的方法,甚至达到学会自主学习数学的目的,并同时学会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与能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或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妙用。

三、教学内容:

由于本次教学对象小学生,因此教学总案将设置适合小学生学习内容的学习能力的内容。主要是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内容主要依据小学的教育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三、教学方式与思路:

每节课开始首先简略的为大家讲述一个数学家的小故事,用以激励和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意志与兴趣。其次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将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内容作详细讲解(之前已收上来批改好并打分);结合现实生活的运用开始正式的教学内容,其中将穿插一些趣味数学题和趣味数学小游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将使用计算机辅助,例如:图形展示、趣味图形题等;最后两节课将做一次数学小测试,检验大家的学习成果,并将考题讲解完毕后再最后结课。

(1)第一时:(45分钟)。

1、首先对大家经行自我介绍,再跟大家做互动游戏,目的在于让我跟同学们相互熟悉。

(5分钟)。

2、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数学家的故事:如陈景润、祖冲之、高斯等。用以激发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或热情。(形式主要以口头讲述,也可以用电脑播放相关视频,播放视频更能增强同学的兴趣,。网上有相关故事的视频,刚好5分钟)。

(5分钟)。

3、教学内容:视具体情况而定(看同学们以前学了些什么内容,现在需要学些什么内容),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如四则运算,简易方程,简单几何图形等)。

(25分钟)。

4、给同学出一个趣味数学题或进行一个趣味数学游戏,如“牛顿牧场问题”、“鸡兔同笼”、“巧脱连环铐”等。(结合同学们已学知识,最好就和当堂课讲的内容经行出题。)。

(10分钟)。

5、最后。

总结。

今天学习的内容,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2)第二时:(45分钟)。

1、首先继续讲一个数学家的故事。

(5分钟)。

2、其次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将上一节课布置的作业内容作详细讲解(之前已收上来批改好并打分)。并对上次作业做得最好的同学经行表扬、奖励(如糖果什么的)。

(10分钟)。

3、继续接着上节课的教学内容经行讲解。

(22分钟)。

4、结合同学们已学的或今天学的内容出一个趣味数学题,先让大家自己思考,我再讲解。

(8分钟)。

5、最后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圆规,所以用圆规画圆是难点,掌握圆的特征是重点。

教学过程:

(产生疑问,引起争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想画一个比较标准的大圆,可以怎么画?(指名回答)。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用绳子画圆)先取一段绳子,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套在石头和棍棒上,然后拉紧绳子,绕着这个固定的点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老师刚才画圆时,中间的点怎么样?(中间的点不动。)。

我们把这个不动的点叫定点。(板书:定点)。

粉笔画出的线为什么能首尾相接呢?

应该说圆上任意一点到定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把这段相等的距离叫定长。(板书:定长)。

如果我们在本上画圆,用我们刚才画圆的方法方便吗?(不方便)那可以怎么画?

(出示圆规)这是我们画圆的工具圆规。圆规有两个脚,一脚带尖,另一脚带笔。认真看老师怎样用圆规画圆。画圆时,先定好一点,然后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这点上,把带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老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你们会用圆规画圆吗?

请你在本上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边画边想,画圆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画圆时,要先定点,再定长,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时哪是定点?哪是定长?

(先让学生动手画圆,边画边体会出哪是定点,哪是定长。先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板书:圆心)。

什么叫圆心?(指名回答)。

哪儿是定长?老师在圆上画出这段定长,观察这条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这条线段叫半径。(板书:半径)。

谁说说什么叫半径?(指名回答)。

(老师再在圆上画出直径。)老师边画你们边观察,这条线段通过哪儿?两端在哪儿?

像这样,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板书:直径)。

谁再说说什么叫直径?(指名回答)。

(学生补充: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

(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这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再通过看书,使总结出的结论更准确,更完善。)。

老师想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概念。

练一练。

(1)判断这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

(2)判断哪条线段画的是直径?

2.研究圆的特征。

(学生分小组讨论。)。

(老师再在幻灯上演示一遍,提问讨论结果。)。

(板书)无数条相等。

甲圆直径是乙圆直径的2倍吗?

那么圆在什么情况下才存在这些特征?(板书:同一圆里)。

练一练(正确画,错误画。)。

(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在同一圆里,半径是4厘米,直径一定是2厘米。()。

(4)圆心在圆上。()。

同学们判断得都很正确。老师想让同学们用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来计算下面几道题。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倍数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老师给出半径和直径的数据,你们会画圆吗?小组讨论一下,半径2厘米的圆怎么画?直径6厘米的圆怎么画?(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把半径2厘米的圆画在本上,要求标圆心、半径。边画边想,什么决定圆的位置?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直径6厘米的圆请同学们回家画在本上。

刚才同学们画了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的?圆的大小呢?

(板书)位置大小。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画圆时要先点圆心。

如果这个圆画在黑板上或本子上忘了点圆心,怎么找到它的圆心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直尺在圆面上从下往上推,推到最长的一段,就是直径。)。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能用我们刚学的圆的知识来解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车轮子都是圆的吗?(指名回答,前后呼应,用刚学的圆的知识来回答刚才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圆心、半径、直径。通过演示用绳子在黑板上画圆,使学生体会到:画一个圆必须要有定点、定长。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定长就叫半径。并引出直径的概念。通过判断半径、直径的练习,巩固其概念。

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九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复习旧知.。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投影)。

问:是几个?是几个?是几个?

(2)填空。

是4个是是个是个.。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30+28056+6139+20。

1.导入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2.教学例1.【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做小旗用去,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1)。

是2个,是1个,2个加上1个是3个,就是.因此。

(板书:)。

(3)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

3.教学例2.【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2)。

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思考: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图片,板书。

(3)再让学生说的思考过程.。

4.练习.。

(1)口答:

(2)计算并说思考过程.。

提问:1用分数怎样表示?(可表示为、、、)。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十

1、 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表述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的带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1、我们已学过了哪些分数加减法?(板书:分数加减法)

(学生回答: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1减真分数)

2、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想一想:接下去我们还会研究哪些分数加减法?

(学生叙述,教师调控)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带分数的加减法。(补充课题:带分数加减法)

1、 你能举几个带分数吗?这几个数能组成哪些加减法算式?

(学生举例,教师板演,注意分类。黑板上应有一道同分母的加法、一道同分母减法、一道异分母加法、与一道异分母减法)

2、请大家从这四题中选一道加法与一道减法进行计算,边算边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是怎样计算带分数加减法的?

(2)能找到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巡视,让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3、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让学生说清楚算法与算理,对板演的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得出优化的方法;注意发现有没有将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方法出现,如有的话,也可集体认识、辨析一下这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这个提倡和促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小组活动中虚心的倾听别人的学习经验中有了针对自己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的收获,而教师充分参与活动,做活动中学生们的支持者、参与者。

4、 那么你觉得带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1、计算。

2、生活应用。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概念,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遗漏和不足,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学了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十一

课本p15页例2,及练习四的6—10。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辨析两次判断单位“1”有什么不同。

一、基本练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香蕉的筐数是苹果的。

2)香蕉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黄牛只数的等于水牛的只数。4)水牛的只数相当于黄牛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2。

2、读题,分析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明确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图。

4、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1)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思路: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2)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思路同上。注意认清单位“1”

5、指导列综合算式解答。

6、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和昨天的异同。

7、练习。

1)完成课本p15页下的“做一做”。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三、新课小结。

1、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p16练习四6、7。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十二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

正确描述情境中的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3杯饮料,量的多少不同,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体验“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四个词的含义。

教师出示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

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多得多,多一些。谁比谁怎么少啊,少一些,少得多。

还有差不多等概念。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差不多”的概念。

如:一(6)班男生有38个,女生有36个,我们就可以说他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差不多。

3、想一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

88人()、12人()、76人()。

三、巩固反馈。

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

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

35428542885。

()()()()()()。

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

猜数。

同桌合作,

方法:一人猜数,另一人语言提示。

例如: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

乙:是20吗?

甲:不是,比20多得多。

乙:是70吧。

甲:比70少一些。

……。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十三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

1. 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 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 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 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 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 小结: 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习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小学数学教案 篇十四

教材第106页体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5一14题,练习二十后的思考题。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文具盒、橡皮、粉笔盒等;练习二十第13题的长方体(用橡皮泥做成)。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第5题。

2.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更加清楚这样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1.复习体积的意义。

2.复习体积的计算。

(2)归纳柱体体积公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明: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它们上、下底面是完全一样的。像这样从上到下一样大小的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从上面统一的公式可以看出,这样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3.学生练习.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体积一般按体积计算公式进行。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追问:求容积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结果一般用容积单位。

1.做练习二十第6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判断。指名学生口答,错误的说法要求说明理由。

2.讨论练习二十第7、8题.

3.做练习二十第11、12题。

4.做练习二十第13题。

出示橡皮泥长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怎样把它截成两个正方体?用刀把长方体切成两个正方体。谁来说说,增加的表面积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口答练习二十第15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估计,解释估计的方法。讨论后让学生交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让学生说明题意,按题意画出示意图。提问:求这个梯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与正方形哪个条件有关?梯形的一条底比另一条底长多少厘米?你有办法根据题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吗?请大家课后想一想,试一试。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79题,第11和12题里自己未做的一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第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十五

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用加和减(一)、(二)中学习的口算解决假日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因此,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是学习本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也是对10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与巩固,并且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在场景图中安排了表演文艺节目、拍照、浇树、拾废电池等内容。每幅图都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前三幅根据图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对话以及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之后,还可尝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在拾废电池这项活动中,教材只给了三名学生拾的节数,把问题留给学生提。可见,假日小队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教材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假日小队活动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谈话:我们已经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你喜欢吗?你参加了哪些活动?

学生谈体会,教师赞许并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

春蕾小学也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我们一起去参观,高兴吗?

出示课题假日小队。

1.整体感知。

提问:观察假日小队的场景图,你看到春蕾小学的同学在假日里开展了哪些活动?

在学生回答后板书:表演节目、拍照、浇树、收集废电池。

2.表演节目。

出示表演节目情境图(一)。

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分析题意,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这些问题,再分组解决。在分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

表扬:同学们善于思考、乐于合作,顺利解决了问题,真棒!

出示表演节目情境图(二)以及部分文字这是第19个节目,后面还有4个节目。引导学生读一读这句话,并让学生体会这是第19个节目就是连同这个节目在内共演了19个。提问:你能根据这句话提出哪些问题?怎样回答?(分组学习,再集体交流。)

表扬:同学们大胆思考,想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

3.拍照。

出示拍照情境图以及文字已经照了29张,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

提问:根据这两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接着出示问题: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

提问:要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你能在图中找到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汇报交流情况。

表扬: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是聪明的孩子

4.浇树。

提问: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集体交流。

5.收集废电池。

出示收集废电池情境图以及三个女孩的对话。让学生给这三个女孩分别取名字。

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会解答吗?先想一想,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

谈话:我们也开展了假日小队的活动,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问题?

每个小组发一张活动统计表:

参加跳绳比赛的有12人

参加迎面接力的有31人

参加拔河比赛的有20人

学生a收集了27张图片

学生b收集了9张图片

学生c收集了30张图片

学生分组学习,根据活动统计表,提出用加法或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自己解答。比一比,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解答也正确,评出冠军组。

谈话:想一想,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或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正确解答。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谈话:今天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快乐。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先说给同桌同学听一听,再说给老师听一听。

[总评]

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 把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2. 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熟悉的情境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眼光;3.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会思考、会探索、会合作,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4. 教师的评价适时、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